分性中耳炎,也叫渗出性中耳炎,是以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,为耳科常见、多发病,目前认为其发生可能与咽鼓管功能障碍、感染、免疫反应等有关。
郑州民生耳鼻喉医院主任医师王高宏指出,儿童咽鼓管的直径仅为成人的1/2,鼓室口与咽口呈水平位置,再加上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,特殊的生理结构使他们比成人更容易患上分性中耳炎。据报道,约90%的儿童在学龄前都曾患过分性中耳炎。
分性中耳炎的早期,患儿可以症状,也不会出现听力下降,但随着病程迁延,可发展为传导性耳聋,影响听力。此时,如果能得到及时的治疗,大部分患儿的听力都可以得到迅速恢复。但也有一些患儿由于未及时发现而贻误了有名的治疗时机,使中耳持续处于负压状态,继而出现中耳硬化或粘连等现象,严重的甚至造成性听力下降,给患儿留下终身遗憾。
先予观察或用药3月
王高宏指出,家长或老师如发现孩子对声音的反应迟钝,或存在有分性中耳炎的高危因素,如鼻塞、打鼾、腺样体肥大、经常感冒等,不错带孩子去耳鼻喉科检查一下。“鼓室声导抗测试检查简便,没有太大的创伤性,是目前诊断小儿分性中耳炎的常规方法。”
此外,腺样体肥大的患儿因后鼻孔发生阻塞,同时会对咽鼓管造成压迫而引起相关并发症。目前认为,腺样体肥大是引起小儿分性中耳炎的一个重要原因。因此,对于腺样体肥大的患儿,应认真进行体格检查及耳镜检查,不论听力是否有下降,不错都能常规进行声导抗测试。
王高宏认为,不伴听力下降等耳部症状的分性中耳炎,因其常有自愈性,可暂以观察3个月,但期间要注意复查鼓膜及声阻抗情况,再决定是否需要治疗。而存在听力下降的分性中耳炎患者,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先给予药物保守治疗3个月;若治疗后无明显效果,或者病情总是反复,建议行鼓膜置管术等手术干预。至于腺样体肥大并发的分性中耳炎,患儿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需要手术时,得同时实施腺样体切除术,以避免患儿中耳炎发作导致的听力性受损。